[轉貼]到底還有多少窮人?

頭像
惡魔男爵
 
文章: 80
註冊時間: 2003-07-28 5:49 pm

[轉貼]到底還有多少窮人?

文章惡魔男爵 » 2005-11-27 9:19 am

文/林東璟 (http://www.sophia.co.il/)

自從 email 興起之後,許多人會發揮惻隱之心,轉寄諸如鹹水鐵蛋阿伯、公館綠豆餅阿婆、北投小芬鳳梨……之類的電子郵件,希望大家多多前往消費,幫助這些人度過經濟難關。

這些感人肺腑的故事,有些來自雜誌社的報導,有些則是網友自行拍照撰文,然後透過電子郵件在網友之間流傳。對許多人而言,隨手轉寄這種勸人為善的信件也是功德一件。

不過,去這些攤位消費,就能解決我們社會的貧窮問題嗎?

美國社會學者強森(Allen G. Johnson)在其著作《見樹又見林》中談到「為什麼會有貧窮」這個議題,在美國這樣一個富庶的國家,為什麼還是會有窮人?強森指出,因為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設計,一方面鼓勵人們累積財富,一方面也使得貧窮變得在所難免。這就像「大風吹」遊戲,遊戲所設計的位子就是比參與者少,當音樂停止,就是一定會有人搶不到位子。

強森表示,在資本主義體系中,大多數人手中並沒有吃飯的傢伙,也難以控制生產工具,只能受雇於他人,靠著為他人賣命來維生。強森說,許多人以為,要變成有錢人的方法是努力工作、勤奮讀書、愈挫愈勇,這些方式並沒有錯,但是這種答案忽略了,社會生活是同時由體系的性質(資本主義)以及人們參與的方式(勤奮或懶散)來進行的。

也就是說,如果政府政策或是雜誌報導僅將焦點集中在解決個體的問題上,卻不去檢討總體社會的資源分配方式,並且付諸行動加以改變,則每一個個人再怎麼努力,也不一定會變成有錢人,也一定會有人淪為貧窮的人;而由於改革體系的工程實在太龐大、太困難,所以政府與公民、雜誌與讀者仍然傾向採用個案的方式來思考問題、解決問題,「如果你加油跑快一點,你就會打敗別人超前,換別人來窮,而不是你窮。」卻不去思考,為什麼這個社會一定會有窮人產生?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嗎?

弔詭的是,雜誌社本身也是資本主義體制下的行為者,雜誌也是商品,是要放在市場人供人消費的,在內容上就必須聚焦在個體上面,這樣才有故事性可言,週刊並不是學術論文,很難完整討論從制度到結構層次的分析,唯有凸顯戲劇性的故事,才能吸引讀者掏錢購買雜誌。如此一來,也難怪《南方電子報》上有篇〈小如的鳳梨〉指出:「長期鼓吹市場價值,關注政府的產業政策,完全服膺資本主義邏輯的媒體,現在卻忽然看見台灣的窮人,為什麼你們之前就看不見?你們可以為政府花大筆經費投入產業,而鼓掌叫好,為什麼卻不對政府吝於解決窮人問題,而多加批判?」因為,雜誌本身也是資本主義體系下的一份子。

於是,可以預期的是,在未來,我們仍然會看到一篇篇北港蔥油餅阿婆、台東釋迦伯、台南肉粽伯、彰化甘蔗妹……之類的電子郵件,我們會以為趁觀光的時候去消費一下就能改善社會的貧窮問題、並且幫助阿伯阿婆改善經濟,而自己也會在做善事的心理下獲得滿足感。就如同「大頭」在他的文章中所寫的:「台灣窮人只是一個可以用來再消費的符碼罷了!」

如果真要解決貧窮問題,除了個人的努力,還要從改革資本主義體制著手,在此之前,則要賦予政府制度設計的權力,例如推動國民年金、全民健保等社會福利政策,而不是批評政府亂開支票。誠如強森所說,社會問題並非由人們的苦痛所累積起來的,因此無法由一個又一個個案的方式加以解決;「要挑戰資本主義體系並不容易,但是如果我們不這麼做,貧窮仍會繼續,各種衝突與苦難,也將不會歇止。」

【南方電子報】


圖檔

ひとりが辛いからふたつの手をつないだ
ふたりじゃ寂しいから輪になって手をつないだ

司徒雪璟
 
文章: 104
註冊時間: 2005-09-22 5:38 am

文章司徒雪璟 » 2005-11-27 11:05 am

看完這篇文章,有一些想法
記的我剛進學校的時候,指導教授跟我聊了很多
他說[人的財富是以一種指數型式在發展]
下面我很草率的弄了一張圖讓大家更了解

圖檔

我們以橫軸為時間,縱軸為財富,且沒有其他不確定因素存在

假設......
你有一萬元,你很努力的工作花了一年的時間使你的財富變成二萬元
可是如果.....
你有二萬元的話,同樣花一年時間,卻可以使你的財富累積到四萬元

這也就是說 有錢的人永遠比沒錢的人賺的多
這當然只是很簡單的數學理論....沒有研究的必要
可是聽起來的確讓人很灰心對不對 呵呵 :x



找對時間抽身,比跟著一起爛來的有格調.


回到 投資理財

誰在線上

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: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

cron